千年古县文化

  • 发布时间:2017-07-01 00:00:00.0
  • |
  • 作者:长子县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1222 次

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

(一) 庙会文化

长子县的庙会文化兴起于唐代,鼎盛于于明清,延续至民初,发展到今天,已成为农民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从一定意义上说,它是农民的盛大节日。庙会都有固定的地点、名称和日期,一般一会一年只举行一次,但就全县来说,庙会的次数是相当可观的,一年里不下百次,基本上月月有庙会,旬旬有庙会,一年四季庙会不断。会期一般是三天,也有六天、十天的,甚至更长的。规模宏大、会况最盛、生意最红火的名会,不仅轰动本县,而且波及周围数县,甚至在全省、全国都有影响。

据有关史料记载,明清之际,山西省最出名的有四大古庙会,其中两个就在长子县,一个是四月二十八尧庙会, 一个是九月十三鲍店会(其余两个是正月解州关帝庙会和六月五台山庙会)。

尧庙会在尧庙山上,是四丹二十八为祭祀古帝尧王而兴起的庙会。《长子县志》载《尧庙会》诗云:“乡邦多厚俗,于此见唐风;封衍丹陵后,神留翠嶂中;村村来社鼓,岁岁祀神功;至德谁云远,深山意不穷。”庙会期间,要举行盛大的、由周围十三村社轮流主办的“迎神赛社”活动,那是一种非常隆重的由数百上千人参加的迎神、祀神、娱神仪式,俗称“上香会”。在十几队八音会鼓乐喧天、鞭炮齐鸣的迎引下,装饰美观、扮相俊俏、千姿百态的扛妆、抬妆、软杠、硬杠、高跷、竹马、旱船、小桥、椅子、爬山虎、独龙驹、金楼、银伞等各式各样社火故事,簇拥着尧王等神像,浩浩荡荡从“起驾”村逶迤上山,进入尧庙内。接着由主礼、社首、亭则、帏则、水官、乡老等依次在尧王神前,上香、上馔、献歌、献舞、献乐,还要由乐户上演乐剧 (亦称队戏)。庙内演队戏,庙外相对的两个戏台子开演大戏(上党梆子), 以此拉开庙会序幕。这叫赛社搭台,买卖上市。类似于现今的文化搭台,经济唱戏。

庙会期间,各种货棚摊点满山遍野,南腔北调的叫卖声

不绝于耳,赶会瞧戏买东西的人们成千上万,拥拥挤挤,组合成一幅人神共乐的“谐趣图”。人们都把赶尧庙会,当成最大的文化享受和人生之乐趣。

鲍店古庙会却是另一番景象。由于会上药材交易兴隆,便逐渐形成了闻名全国的药材盛会,并与晋南解州、河北安国、河南辉县并称为“全国四大药会”。会期从农历九月十三到腊月二十三, 历时100天。其药材交易品种之多,成交额之大,十分惊人。故有“不吃不穿,也不能误了九月十三”的民谚相传。

鲍店药材会,兴起于明代中叶,到清朝中叶达到极盛时期。号称东走齐鲁,西过秦陇,南及云广,北抵绥蒙。每年会期仅官税一项,就达万两白银。庙会期间,商贾云集,人山人海。四川、云南、青海、西藏、贵州、宁夏、广东、福建、北京、天津、内蒙等各地药商纷纷赶着骡马队、骆驼队前来交易。长子鲍店“和盛行”、“义兴行”、“三义行”三大药铺,专为来客介绍购销业务。由于货源充足,货真价实,诚信经营,购销两旺,就使鲍店药材会在全国的名声叫得越来越响,许多外省人不知道山西有长子、长治,却知道山西有个“鲍店”,鲍店因此获得“小汉口”之雅称。

长子的名庙会还有六月二十六县城西关二郎神庙会, 九月二十六南关岳飞庙会,正月十六石哲子孙奶奶庙会, 十月十日色头村神农庙会,二月十二白云山山峻庙会等。其中白云山(亦称八里洼)庙会,曾一度被称为“华北四大古庙会”之一。(其余三个为河南浚县浮丘山,山东泰山和北京妙峰山庙会。)其所以闻名,不仅在于同尧庙会一样,也要举行隆重热烈的“迎神赛社”文化活动,更在于这里有许多独具特色、耐人寻味的人文景观,人们赶一趟庙会,胜似一次观光旅游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因战争而被迫停止中断的传统庙会, 迅速得到了恢复,只是形式与内容已经不同于以往,古老的“迎神赛社”逐渐被戏剧、曲艺、电影、杂技、魔术、马戏、动物表演、八音会比赛、放焰火等所代替,使庙会文化的形式更加多样,精神内涵更加丰富,成为融商品交易、文化娱乐、休闲观光、特产推介、风情交流等为一体的大市场、大舞台。

(二)戏曲演唱文化

长子县是山西的文化大县,也是省级文化先进县,拥有

上党梆子、上党落子、长子鼓书、长子道情、长子钢板书、长子八音会、干板秧歌等丰厚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,素有“戏剧之乡”、“曲艺之乡”之称。其中长子鼓书、长子八音会和上党戏曲最为著名。

长子鼓书。长子鼓书是土生土长的地方曲种,也是上党地区主要曲种之一。由于它唱腔板式较多、曲调朴实自然、地方色彩浓厚、演唱形式多样、音乐红火热闹,所以深受当地群众喜爱。 

长子鼓书是从清道光年间,由当地评书艺人在长子评书的基础上,吸收钢板书、长子道情、长子干板秧歌的唱腔音乐,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。上世纪80

年代初,长子鼓书又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创新,由原来的坐唱,改为走唱;由单人走唱变为双人走唱、多人走唱;由原来的单一男人说唱,变为男女混合说唱。在鼓书韵调中,不仅穿插了上党梆子、上党落子、襄垣秧歌、豫剧等唱腔唱段, 而且加进了表演和动作,使书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、生动感人。台下观众如闻其声,如见其人,耐听耐看,深受教育。随着曲艺演唱走向市场,长子鼓书风靡了整个上党大地, 唱红了千里太行。目前全县活跃着60多支农民说唱队,曲艺演员近千人。他们走一处,唱红一处,已成为农村文化娱乐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。对此,《山西日报》曾在头版头条作过典型报道,中国曲协也曾派员到长子作过调查,结论是“如此规模宏大的曲艺演出队伍,全国少见”。

最近几年,许多外县如长治、潞城、长治市郊区等也组建了长子鼓书说唱队,这更是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。充分说明长子鼓书在群众中的深刻影响和巨大魅力。

长子八音会。八音会是一种古老的民族音乐,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,当时是把金(铜)制的钟、石制的磬、丝制的琴瑟、竹制的箫管、匏制的笙、革制的鼓、土制的埙、木制的朱枳,八种乐器合奏出来的声音称为“八音”。那时主要用于祭天祭地大典和祭祀祖先。后来这种音乐逐步普及到民间,到唐宋时代八音会已在长子盛行。农村婚丧嫁娶, 都要用八音会,许多有钱人家办喜事时,往往要订两队甚至三队八音会,一队娶、一队送,一路吹奏,沿街比赛。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、春社、秋祭、求雨、庆丰收和古庙会的迎神赛社活动,更是八音会大显身手的时机。建国以来,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长子八音会日益兴盛, 不断发展壮大,全县从业人员发展到2000多人,差不多村村都有八音会。乐器也由过去的吹(唢呐、笙、笛)、拉(板胡、二胡、低胡)、打(鼓、锣、钗、钹),又增加了弹(手风琴、电子琴),甚至还有唱(唱歌、唱戏),不止是“八音”, 已经成了“九音”、“十音”甚至更多“音”之合奏合唱了。许多八音会还增添了架子鼓、号、小提琴等西洋乐器,购买了麦克风、音箱等音响设备 ,配备了民歌手、戏剧演员等“走动的唱家”,使八音会这种民间音乐更具有迷人的艺术力量。

从1996年以来,拥有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”称号的长子县南漳镇八音艺术团,连续4年参加山西省举办的“两会一节”庆典;1996年代表山西省参加北京龙潭庙会;1997

年7月应邀赴香港参加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节比赛,荣获大奖。

2001年山西电视台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时,长子八音会代表队登台进行了精彩表演,赢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,也使长子八音会名声大震。2002年11月和2003年9月,长子八音会先后参加山西省首届和第二届广场艺术节,均荣获演出金奖。

2004年9月,长子县南漳镇八音艺术团代表山西省参

加在左权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南北民歌擂台赛中赢得好评;

2006年4月,又代表长治市参加在河北邯郸举办的首届中

原民间艺术节上喜获殊荣。长子八音会已成为上党和三晋文

化园地里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。

上党戏曲。上党戏曲主要有两个剧种,一个上党梆子,

一个上党落子,这是上党人民非常喜爱的独特“地方风味”,

也是一份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在整个上党地区(包

括长治、晋城两市)18个县(市、区) 中,能将两个剧种全部保留下来并继续得到发展的,长子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县份。

上党梆子诞生于明末清初,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,分

为州底和潞府两大流派,作为潞府派代表的长子“乐意班”,

早在清光绪年间就已经唱红上党,在晋东南广大城乡享有很

高的声誉,并产生了申灰驴、郑根成、王富喜、冯春木、冯

国瑞、平福成、张长锦、曹火柱等一批著名演员。

长子的上党落子兴起于清光绪年间,到20世纪30年代,全县发展到十几个班社。解放后在1946年,在县政府的倡导下,新组建了旭光、胜利、新生三个落子剧团,并涌现出赵迷只、赵红喜、张英英、常金锁、李玉顺等著名演员。 

新中国成立之后,长子县的戏曲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,

50多年来,几乎一直保持两个剧种齐头并进,演出了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好剧目,培养了一批德艺双馨的名演员。如

今,长子人民剧团(上党梆子)、长子落子剧团、长子戏校实习团(上党梆子),仍然活跃在太行山区广大城乡,用一台台独具地方风味的历史剧和现代戏,丰富群众文化生活,陶冶人民精神情操。

长子县的戏曲艺术团体,不仅在继承传统文化、弘扬先

进文化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,发挥了重要作用,做出了积极贡献,而且在一批又一批培养戏曲艺术人才方面,也取得了显著成绩。国家一级演员现任长治市梆子剧团团长自"长志明,国家二级演员现为长子县政协副主席的鲍根籽等,都是从长子县这个“戏窝”中飞出的艺术俊鸟。

(三)饮食文化 

长子饮食五花八门,品种齐全。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数长

子炒饼,它已成为具有独特风味且久负盛名的长子一大“名

吃”。 

长子炒饼是用白面饼丝、粉条、猪肉、蒜苔、葱头、鸡

汤等原料制作而成。制作方法复杂、难度较大,需要经过四

十八道工序。首先将白面用温水和好揉匀,制成薄薄的饼状,加油烤熟,切成二寸长的细条。然后与肉丝、蒜台、葱头、粉条、鸡汤,配以油、盐、酱油、葱花等佐料烹炒而成。用水、用汤配料非常讲究。炒出的炒饼色泽金黄清香不腻,柔软可口。吃时加醋就蒜,满口滋味,越嚼越香,久食不厌。 

长子炒饼不仅是上党人民喜爱的美食,而且已成为许多

远地来客品尝的美味佳品。长治、晋城、太原以至河北、山

东、河南等大中城市的饭店门前都悬挂着“正宗长子炒饼”的招牌吸引顾客。美国友好人士韩丁先生来长子考察时,一边吃着炒饼,一边“OK、OK”赞美不绝;海南省一中外合资公司的总经理下榻长子宾馆,吃完炒饼后欣然留言:“有缘识得长子炒饼,天下之美味尽于斯矣”。

长子炒饼已收入上海锦江联营公司技术研究中心编写的《中国风味菜点集锦》一书。2003年在太原市举办的面食国际大赛上,长子炒饼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厨师高超的技艺赢得大会的好评。

长子三和面,是上党人喜欢的又一美食。这不仅在于它

是用白面、小粉面和豆面三合而成,具有丰富的营养和柔和

可口的特点,更在于它是一种文化,一种和合、和谐、和和美美的文化。它是长子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, 充分利用当地的物料资源,将农村盛产的玉米、高梁、豆子、山药蛋等混合加工磨成一种富有多种营养成份的小粉面(此种面粉是长子独有的特产),而又与豆面、白面等量相兑,拌水和好揉匀,擀成像山东煎饼一样的薄片,切成宽窄均匀的长条,下到锅里,一筷捞起来就是一碗。这种吃法,既体现了长子人的生活习性,也体现了长子的地方特色,更是长子劳动人民的一大创造,是对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灿烂食谱的一种独特贡献。

小米饭是长子的一种传统美食。它是长子人民历史上最早食用的植物佳品。据湖北神农架地区发现的被称为中华民族创世史诗的《黑暗传》中说:“神农上了羊头山,仔细找、仔细看,找到粟粒有一颗,寄到枣树上,忙去开荒田,八种才能成粟谷,后人才有小米饭。”还传说谷子是炎帝神农氏在羊头山用一种“狗尾巴草”培育而成的。谷子脱去皮就是“小米”。《潞州志》载:“上古神农尝百草至羊头山得黍。黍碾成的米叫“黄米”,又称“软米”,“小米”和“黄米”,都是数千年长子民间的主要食物,它可以做成稀饭、稠饭、捞饭、焖饭、抓饭,香甜可口,常食不厌。当年的八路军在上党抗战八年,就是靠小米加步枪赶走日本鬼子,解放了全中国。

长子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, 还培育出一种“神农米”,由于原产自长子风婆山下“石门沟”,故亦叫“石门沟小米”。这种米颗粒饱满圆润,晶莹明亮,颜色金黄,吃起来香甜软绵,柔中带韧。用这种米熬米汤,能揭七层“圪凉皮”,熬好的米汤稍凉后表面上凝聚一层薄皮,揭去一层后,马上又会凝聚一层,共可揭七层,而普通小米只能揭三层。熬小米粥,用筷子一挑能拔出丝来。自古以来,每逢风婆山庙会,村里家家户户都用小米粥饭,款待远方客人。据资料记载,这种“神农米”曾在清代进贡皇宫,受到过康熙皇帝的称赞。 

长子人称小米为“万能之食”,它不仅可以熬米汤,做干饭,煮着吃,蒸着吃,还可以同大豆、刀豆、山药蛋、南瓜、豆角、胡萝卜、菠菜、面条等混在一起,做成一锅和和美美的“和子饭”。这种象征“和为贵”、“全家福”的饭食,已成为长子人民代代相传的“美味佳肴”。不仅如此,小米和黄米还可以磨成细面,或摊成“米面煎饼”,或蒸成“黄团子”、“黄豆包”、“黄米糕”,或制成“油炸糕”等等,花样百出,吃法多多,形成了一种风味独特的上党米食文化。

(四) 行业文化

“长子理发遍天下”这句俗语,在山西广为流传。

理发是长子人民的一项传统手艺,具有悠久的历史。早在清代,从事理发谋生的劳动者就达3000余人,约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3.5%。从清代中叶起,随着山西商号、票号大规模向外发展,长子理发人员也随之向外流涉,理发范围不断扩大,渐渐覆盖了山西全境及内蒙、河北、北京、天津、陕西、宁夏、鲁西、豫北等地。到清末民初,长子理发已形成一个遍布华北各省区、具有同乡同业行帮性质的理发业社群。全县村村有理发手艺人。大堡头镇的南李村,全村300户人家,从事理发业的就占90%,平均每户有一个在外理发的人。到民国24年,全县有8000余名理发师分布于全国33个大中城市,形成了一支全国最大的流动理发大军。

长子理发师的特点是“刀功硬、技艺精、服务周到”。一般都有一套推拿、按摩、点穴、打眼、捶背、剪鼻、挖耳、摆脖筋、扭新静等传统“绝招”。历史上曾统治山西多年的阎锡山和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,头发都很难剃,有不少人因难应付而被赶出府门,唯有长子理发师傅为其剃头才能满意。

长子理发凭着高超的技艺,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。解放以来,不仅长治市、晋东南以及山西省人民政府机关的理发师,都是长子人;而且中国驻波兰、驻南斯拉夫等国大使馆的理发师,也是长子人。就连台湾、香港、澳门等地,也有不少长子籍人在那里从事理发业。近年来,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,长子人凭着一技之长闯天下已成为一种时尚。据统计,全县在外打工的农民有7万多人,在全国15个省、市站稳了脚跟,其中从事理发的人员有l万余人。仅华北三省(区)二市,就有长子籍理发师3000余人。在长期的理发实践中,长子师傅们还为外地培养了大量理发人才,现在许多人都成了行内的名师。